石成峰藝術研究院

石成峰先生書畫藝術全球推廣唯一授權單位

成峰之路

a woman in a white shirt and two children
a woman in a white shirt and two children

石成峰先生於1937年9月20日(民國二十六年農曆八月十六日)出生與河南省湯陰縣城關鎮石家莊的一個富裕家庭中。這一年對中國來說也是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恰逢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不久,中國進入了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期。日軍沿著平漢鐵路南下,短短數月時間,先後攻陷了華北的多座城市,包括石家莊、邯鄲和彰德(今安陽市)。到了1938年,當石先生還是嬰兒時,日軍已接近湯陰。

石先生自述他的整個童年都籠罩在戰亂的陰影下。"生我不久,日本鬼子就從北邊打過來了,當時我還沒出滿月,次年二月,日寇自豫北重鎮漳德(今河南安陽市)沿平漢鐵路南下進攻湯陰,那時我還不到六個月大,我的母親𬂩著我一路向西面山里逃難,情急之下甚至跳到枯井裡躲藏,我的小名叫"成兒",後來老人家們都喊"逃山",就源自這段經歷........."

雖然石成峰先生在戰亂中度過了他的童年,但他的學術和藝術追求並未因此而中斷,石成峰自幼酷爱写毛笔字和繪畫,常常被老师画红圈表扬,上學期間,石先生更愛上了舞台劇,包括話劇和豫劇,他還打的一手好的快板,拉的一手動聽的手風琴,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才子。當然這也培養出石成峰先生愛出頭和桀驁不馴的個性,按照石先生的說法,這些個性在後來的人生中"給我帶來了很多麻煩,包括在人藝演員期間與又紅又專領導的不睦,以及文革和歷次運動中的受迫害......."

然而,桀驁不馴性格的另一面是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特別是在賢良淑德承擔一切生活瑣事的愛妻蕭玉芝女士的幫助下,石先生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得以專心的在藝術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a man and woman in uniform posing for a photo
a man and woman in uniform posing for a photo

難忘軍旅生涯

a man in a uniform is posing for a picture
a man in a uniform is posing for a picture

石成峰先生回憶軍旅生涯時說,"這一段時光給了他再一次發揮潛能的機會"。在軍中,他不僅是一位士兵,更是一位擁有卓越藝術才華的個體。這段特殊的生活為他提供了新的挑戰,也成為他藝術生涯中的又一個重要篇章。

1954年底石成峰先生入伍,次年2月春意漸濃。石成峰及其戰友們在城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大歡送,老百姓歡欣鼓舞,敲鑼打鼓。他踏上了通往朝鮮的火車,經過連綿的山川和漫長的夜晚,最終以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的身份進入朝鮮,開啟新的人生篇章。原本,他只知道軍旅生涯充滿榮耀與鬥志,但實際的經歷使他明白,軍隊不僅是磨礪意志的熔爐,更是培養人生觀的大學堂。

在志願軍的482部隊,石成峰不僅學習專業的技能,如開平路機,更在嚴格的軍事訓練中鍛造了堅強的意志。戰地的文藝匯演和牆報比賽為他提供了展示天賦的舞台。他的繪畫與才藝在團政治部俱樂部得到了更高層次的施展,他的作品甚至為志願軍報帶來了新的風采。他有機會將軍中的文藝展現在更廣闊的舞台上,與北京工程兵總部的同袍們共同分享。

這段軍旅的日子,對石成峰而言,是人生的轉折和高峰。他沉醉於豐富的書籍,彷彿飢渴地吸取著知識的營養。但隨著時間的流轉,面對留軍或退役的抉擇,他深知自己的夢想不僅僅局限於此。雖然留在部隊意味著更多的機會,但他更渴望走出去,追尋那個夢中的藝術天地。

1958年的春天,當他踏入河南的家鄉,一切都似乎改變了,但他的決心和夢想卻如初。在重逢的歡喜和家庭的溫暖中,他知道自己需要重新定位,找尋那條真正屬於他的人生之路。

演藝生涯也精彩

a group of people posing for a group photo
a group of people posing for a group photo

石成峰先生不僅僅是著名油畫家和書法家,他還曾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一名演員。1958年8月,時年21歲的石成峰先生以優異成績被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美術系本科錄取,幾乎是在同時,石先生也收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大班的錄取通知書,石先生做了一番痛苦的選擇,決定成為一名話劇演員,他於是走進了中國舞台藝術最高學府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師從"曹禺、蕉菊隱、歐陽山尊、舒秀雯、與是之、藍天野等著名演員"。下圖為1959年周恩來總理接見北京人藝劇組的一張珍貴照片,三排中間年輕英姿的小伙子就是石成峰先生,時年22歲。

談到周總理,石先生總是非常感慨,他常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歷史中充滿了周恩來總理的身影。總理曾41次前往觀看演出,這顯現了他對文藝事業的深情厚意。他不僅僅是觀看演出,而且親自參與到劇院的各種活動中,他平易近人的形象讓人難以忘懷。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1960年3月8日夜晚,劇院在首都劇場演出話劇《枯木逢春》的一個情景尤為有趣。週總理前來看戲,當時光線很暗,他摸索著找到椅子坐下。陪同人員將望遠鏡遞給他。這時,一位在劇院學習的外團演職人員也摸黑進來坐下看戲,隨口說:“勞駕,請借我望遠鏡看看。”週總理二話沒說,順手把望遠鏡遞給了他。場燈亮起,那位同志才發現旁邊坐著的是周總理,他尷尬地道歉,週總理拍了拍他,爽朗地笑著說:“沒關係,我的眼睛要比你的好⋯⋯”這些細節,讓人們對總理的人格魅力和領導風範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在人藝學習了兩年後,石成峰先生先後被中央地質部文工團和蘭州軍區戰鬥文工團話劇團聘用擔任話劇演員,直到1964年,由於長期在外地演出,導致和北京的愛人及兩個幼子聚少離多,石先生最終忍痛放棄了蘭州的話劇事業,返回北京陪伴家庭。石先生每次談到放棄演藝生涯都會非常的懊悔,但也會表示無奈,因為那個年代很多事身不由己。

當然,石成峰從沒有放棄藝術,正如他常常說的:"我天生是為藝術而生的,沒有話劇我還有畫筆,我愛藝術,也還年輕,藝術的天地是寬廣無邊的。"

舒繡文老師(二排左二),藍天野老師(二排左三),周恩來總理(二排左四),于是之老師(二排右七)